這是篇討論「文化」之作,寫作動機是源自於在網路上看到的某篇文章,該文的政治動機這兒並不想評論,這兒所談的乃是其論點上的一些詭異謬誤:
  「華夏歷史有一個強盛的國家--唐國,這個國家的文化精彩到鄰近的國家都跟隨模仿,日本的唐化運動是非常有名的。」、「不過,不論是秦漢晉或宋元明清等極私大一統國家,都沒有那個國家讓鄰國有類似(唐化)的文化學習運動。」、「我們看今日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就像古書描述唐國時代人民的生活習慣諸多相同或類似,很多地方都還保留唐國文化的特色。」

  這裡先容我懷疑一下──「文化」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唐,在歷史上並不算是個在文化上有偉大建樹的朝代。這點可能有人要反對,我也承認,在唐朝這時代裡詩被大大改革了,歷代偉大詩人幾乎都出於這個王朝,但這可能是它唯一偉大的地方。另一點不能不提,唐將釋、儒、道做了個大融合……基本上這是屬於無心插柳的意外貢獻,因為李世民為奪位而弒親,在良心愧疚下不小心做出來的功業。老實說,那年代弒親奪位並非異事,南北朝、隋都是這樣幹的,也沒必要獨批李世民一人。
  真要說起來,唐這朝代與儒家關係並不算好。因為姓李,又因為胡人血緣,所以為提高皇家血緣之正確度而自稱為老子李耳之後,推翻了漢朝之獨尊儒家改奉道家,而在則天大聖皇帝皇帝時重用狄仁傑又轉成了尊法……唐在這方面是混亂的,該也算文化貢獻之一了──雖本身並沒獨創,也沒更新或詮釋什麼思想,卻也沒誅殺異己。
  外國人為何只知有唐而不知宋、明?這有個主要原因,因唐與外族關係非常之好,這可能是歷史上唯一的……原因呢?好聽點說,李世民本身就有胡人血統;難聽點,唐初並沒我們想像中的強大,它是靠外族才推翻了隋,推翻後又無力打敗這些異族們,於是只能靠籠絡、懷柔政治手段來安撫。安祿山就是胡人……後來唐也因此亡在這些節度使手上。
  因此,宋朝就一反前錯,又回到了漢的中央集權,軍權全數抓在皇帝手中,不料過了頭反成了武功最弱的一個朝代……但以文化來說,宋朝其實才是最強大的。

  說到「是秦漢晉或宋元明清等極私大一統國家,都沒有那個國家讓鄰國有類似(唐化)的文化學習運動。」個人感覺這論點很詭異,秦、楚(有爭議,但以史記來說,其實該這樣排的)、漢、魏(這裡怎漏了魏?要說到文治武功,魏可是算是歷朝中最偉大的了)晉……得天下時都沒引用外族相助(也沒外族肯助,不亂就算是感謝天地了)。
  秦是在亂世中以「法」治天下、得天下,始皇帝始終被匈奴所擾而終生無奈;漢是靠楚以武功取天下,再以巧計取而代之,中間匈奴曾趁機想揩點油亂過一陣,高祖若非靠著陳平奇計,差點就死於匈奴之手;魏最可憐,南拒吳、蜀北抗匈奴,那時其實該說是「四國演義」才對;晉弱到只能對胡稱臣;五胡亂華到南北朝有段民族大融合,因兒弒父、臣弒君太過頻繁,一直沒出現個有規模地代表性皇朝;隋的時間實在太短;而唐,其實它還是延續了南北朝之風,藉外族入中土取得天下,在無法一次打敗這樣多外族下,而以政治手段當成盟主「天可汗」──自然外族只知有唐,而不知有秦、楚、漢、魏、晉了。
  唐再強,卻與南洋關係不大,甚至可能還沒吳、蜀與南洋的關係深厚。明初海軍一度非常強盛,可能有過世界最強大的艦隊,現在我們所見南洋一地的中土文化影子……甚至可說,日本文化裡的中土文化影子,都與唐朝沒啥關係,是源自於明朝。而明初在不明原因下鑿沈艦隊(自有野史談論,但從來沒出現過完美解釋),又於中葉因日本海盜騷擾而將沿海居民內遷鎖國,這部分文化聯繫就斷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日本「唐化」其實是種誤解,真正的是「宋化」或「明化」。「唐化」只是日本當時統稱天朝為「唐」,就像現在的「唐人街」一樣,事實上當時為「明」。在野史《風塵三俠》中,日本出現與唐同時,且虯髯客與李世民間有某種瑜亮情結存在……文字正史上,日本國出現的更晚。
  日本唐化之始,應該是出於德川家康(個人見解,可能是因為見豐臣秀吉兩次於朝鮮為明軍大敗,因而興起對大敵──明朝的學習)。事實上,家康起初只有西化而不識唐,家康延續信長的戰法以毛瑟槍兵為主,身邊有不少西方傳教士、商人圍著。後來因為基督教文化太過強勢,也可能是因為這些西方傳教士、商人功高震主,另有說法為反商,家康突然下令驅逐所有西方人,斷然地砍斷了西化。
  家康在六十來歲時請了當時僧人林羅山為私人老師,而林羅山是日本「宋學」的代表。「宋學」又是誰發揚光大的?是宋代大儒朱熹,講「格物致知,實踐居敬」,號稱孔子後的第一人。而明朝大儒王陽明更將朱熹學說進化了些,讓儒家走向實用化。王陽明批判朱子的「知先行後、行重知輕」(也就是學者常說的「割裂知行」),而提出「知行合一」。
  在黑船事件後幕府瓦解,日本一般人認為「宋學」出了些問題,正巧此時王陽明的「理學」傳入……這便成了「武士道」的基本精神。
  以上,沒有一件事情跟「唐朝」有關,大概只有家康最愛讀《貞觀政要》跟唐朝有點關係;但《貞觀政要》是本政治性書籍,與文化不能說完全沒關連,卻不是真正影響日本文化的那隻「黑手」。
  因此看來,這些論述反而間接證明了──從春秋戰國到明,在「文化上是有極完整的連續性」的。文中所提的「日本唐化」,其實有兩段,第一段是吸收宋朝朱熹的「宋學」,第二階段是吸收了明朝王陽明的「理學」,而兩者都源自於孔孟。

  此外,我也不清楚文中所論:「未西化的日本生活」是什麼……黑船事件後,日本推翻了「幕府鎖國」,在東方國家中再也沒誰比其西化更深。「明治維新」基本上就是個西化活動,且是很確實的西化活動,也藉此讓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強國。
  近代幾位著名日本文學家,如川端康成等,其作品都是西式的。到更近些,如村上春樹這些,更是以近於純西方的手法來表現文學。論西化,東方裡日本是最西化的。按理說,最西化該的是泰國或是印度,但這兩個國家反而是最不西化。
  所以我想要說,「唐文化」基本上只是個代稱,其實「唐文化」與「唐朝」並沒太多關係……也因此,這兒我想討論個可愛的玩意──詭辯學。「中國」、「中華」、「華夏」、「支那」、「台客」這些名詞的差異在哪,有多重要的意義?「夏」?這朝代本身就頗有爭議性,甚至連「商」大概都有些問題,現在考古學家還努力想從一些遺跡中試圖證明「殷商」確實存在過。
  中土確曾出現過一個繁勝的文化,足可比擬以柏拉圖為首的「古雅典文化」。這文化最蓬勃時是在春秋戰國,時間點也與「古雅典文化」相仿。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土文化百花齊放之時,比現在還要興旺百倍,那時諸子百家大鳴大放,直到法家將一切壟斷……從秦之後,整個文化算是走入了黑暗期。這過程大致與西方是相像的,時間也只差在五百年之內,基督教壟斷了解整個文化的解釋權,導致千年的黑暗期。
  反過來說,這文化怎會如文中所論,是在一九一二年之後才被污染的?這論點大大的有疑問。良心地說,當年興盛的諸子百家學說,在一九一二年後曾大大翻身一次,直到一九四九……或晚上一兩年,才被再次地被打壓、污化。換句話說,華人文化從始皇帝壟斷後至今約兩千年,唯一光明的只有這夾縫裡的四十年,這四十年當中又吸納了大量西方文化,可說是華人文化的最光明一刻。

  將「文化」名詞化,這一點意義都沒「中國文化」、「中華文化」、「華夏文化」、「支那文化」、「台客文化」都是名詞之稱,換個名字內容就會改變?歷史就會更動?文化有如流動的水,誰能試圖將其導引?消失了兩千年的諸子百家,在鬆綁的瞬間頓時活了起來,馬丁路德出現後,西方文化也很快的回歸到柏拉圖懷中,誰又能真控制的了文化?
  今日我們要恢復「中國文化」、「中華文化」、「華夏文化」、「支那文化」,這在基本上就是個命題錯誤,人力是無法掌控文化這種東西的。這一如我們要尋回「台灣文化」、正名「台灣文化」一樣,結局只會出現「唐文化」這種「私幾文化」,這種「為國家機器服務」的「畸形文化」。
  美國獨立後雖然很愛法國,而對英國很感冒,但也沒刻意在文化上「去英靠法」。愛默森一直認為美國該有自己文化,所以他終身致力於將古雅典、羅馬、基督教文化直到法國人文主義介紹給美國人。他認為,這一切都是時間問題,在時間調和下自然會水到渠成,無須刻意「去英國化」。
  如有人問美國文化是什麼?祂什麼都是,甚至還有一些華人文化在內──這就是真正的文化了。沒有名詞的區隔,沒有種族之分,沒有意識型態。文化不斷在自我進化,不斷超越種族,不要試圖用什麼玩意去命名祂:「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台灣有沒自己文化?當然有,單以文字表現來說,因時間、距離關係兩岸三地都出現明顯地差異性。這是時間在推動的,而非有識之士吶喊口號或簡體字的原因……只是,近來兩岸三地因政治環境劇變,在文字與語言上又出現了靠攏跡象。
  我們該阻止這種靠攏嗎?其實這問題並不出在該不該阻止,而是在你能阻止的了嗎?強勢文化本來就會吃掉弱勢文化。我們可說沒有兩千年的中土連續政治,但卻無法說沒有兩千年的連續中土文化;華人文化一直在吸納,吞進異族文化後重生──這就是文化了。
  樂觀點說,直到此文發表的這一秒,台灣在文化上還是較佔優勢,大陸人許多用詞都已經台灣化了……但這優勢還能維持多久?從國中基測要考作文的復古行為來看,執政者並非沒注意到我們的優勢正衰退中。最近大陸年輕一代正瘋狂似地狂追猛趕,以一種跳躍方式茁壯中。難道我們該學德川幕府或大明朝一樣鎖國?只是遲早會出現另艘黑船,遲早會有另批八國聯軍。

  讓文化的歸文化,政治的歸政治吧!千萬別應了那句莫非定律:「凱撒不要凱撒的,凱撒要的是上帝的。」

謬西 2005.1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謬西 的頭像
    謬西

    瘋狂打字工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