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名:2001太空漫遊
片  名:2001: A Space Odyssey
發行日期:1968
類  別:科幻
片  長:141min
導  演:Stanley Kubrick(史丹利.庫柏力克)
主  演:Keir Dullea(凱爾.杜里亞)
     Gary Lockwood(蓋瑞.洛伍德)
     William Sylvester(威廉.薛佛斯坦)
     Daniel Richter(丹尼.瑞查特)
獲得獎項:奧斯卡獎獲得最佳視效,提名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藝術指導佈景
     英國學院獎獲得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響,提名最佳電影、聯合國獎
IMDb:8.4/10 (170,015 votes)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622/

  生命的無聊,迫使人類用盡方法
  創造他自己的意義!

  ——史丹利.庫柏力克——

前言

  科幻經典名片「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1968年由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編導的電影。在談這部電影前我們得先介紹一下這部電影之所以被稱為科幻經典是具備了些什麼血統證明——
  米高梅(MGM)出品,凱爾.杜里亞(Keir Dullea)、威廉.薛佛斯坦(William Sylveste)、賈利.洛伍德(Gary Lockwood)主演。本片是根據亞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在1950年寫的短篇科幻小說「前哨」為基礎改編的,等這部電影完成後亞瑟.克拉克才動手完成了他「太空漫遊」的一系列小說,可以說是先有草稿然後才有電影,最後才出現了完整的小說系列。
  這部影片在上演的二十多年後於1992年仍被英國「視與聽雜誌」評定為「影史十大佳片」中的第十名,請注意這評定是十年一次的,同時它也是1990年日本人心目中前150名影片中的第7名。這部影片共花了三年的拍攝期,拍攝成本約一千萬美金,它在第一年的回收就超過了九千萬美金,為1968年當年全美賣座亞軍。而本片在各影展得獎記錄上也相當輝煌——本片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視效、原著、導 演、攝影等四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視效獎。於英國電影金像獎獲得最佳攝影、藝術指導、錄音獎。於義大利電影獎獲得最佳外語片。本片同時也是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等等……
  原著者亞瑟.克拉克乃當代三大科幻大師之一(另兩位為——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艾西莫夫(Issac Asimov)),本片拍攝完成後他寫出了完整版的「2001年」,接著又寫了續集「2010年」、「2061年」,而後在1997年出版了最後一部「3001年」,據說選在1997年完成整部作品有著記念HAL 9000誕生的意味。庫柏力克喜歡改編名著來拍電影,並且也喜歡和原著者合作,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故事的原味,這部片子也的確是完全拍出了亞瑟.克拉克的思想與意境了。這部電影被庫柏力克拍得相當抽象,很多人看完是一頭霧水,個人良心建議必須多看幾次,尤其是第一次看時一定需要極大耐心與定力。
  這部電影對真實世界的震撼亦造成了後來不少的小插曲——
  2001奧德賽號太空船(2001 Mars Odyssey)在2001年4月7日從佛羅里達州 (Florida)的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昇空,這項任務耗資約三億美元,主要目標為探測火星的地質現象、礦物分佈、輻射強度、搜尋有關火星地下水源的證據。對於尋找火星生命跡象、選擇下一次無人太空船登陸火星任務的降落地點,以及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而言,這些資料關係重大。特殊的是,這艘太空船的命名是為了要向「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致敬。
  電影中那台超級電腦赫爾——HAL 9000是於1992年誕生於美國伊利諾州(Illinois)厄班納(Urbana)的H.A.L.工廠(小說把它誕生的時間改為1997年1月12日,個人也認為1992年是早了些,HAL 9000在之後「木星任務」的九年中間難道都沒被發現有問題?),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就正好位在厄班納)1997年還特地以HAL為題舉辦了一次盛大的電腦展。
  另外一個好玩地方是HAL名字的來由是取IBM的前一個字母,後來其他知名電腦公司就常愛用HAL 9000曾經出錯來諷刺IBM,庫柏力克顯然對主流勢力不抱好感。幸虧當年微軟公司尚未發跡,要是現在拍攝此片赫爾或許就要跟著MS改名叫LR 9000了。
  趕在這時候寫這文章有其一定意義,就像是1984年大家突然想到了「1984」這部經典科幻小說一樣,而現在正是2001年要結束的時候。毫不意外的,越是偉大的預言家越是容易出錯,這世界並沒有出現像庫柏力克所預測的那些情景。人類雖然登陸了月球卻沒有打算在上面建造基地,太空梭已經發明了但卻無法像影片中如同搭飛機般這樣普及,太空站(影片中似乎是用來擔任地球至月球的中繼轉運功能)雖有了但也不像影片中這樣巨大以及豪華……雖然這樣說,但這部電影的預言並不是我們今天做不到的,電影中的預言甚至在非科學家我們的眼中都嫌老舊,現今的科幻片場景有多炫麗阿!
  這故事似乎是跟時代整個脫節了。文藝電影跟時代脫節了我們可以稱之為懷舊,但科幻電影跟時代脫節那就是個無法饒恕的錯誤,所以拍科幻片、寫科幻小說的無不努力絞盡腦汁想出些誰也聽不懂、看不懂的東西……問題是,一個與時代脫節的影片為何仍能受到這樣高的評價?讓我們來看看吧!

人類的黎明

  電影一開始就是段長達兩分四十五秒只有黑底白字配上音樂的OVERTURE(序曲)這樣一行字。別人對這種表現手法的感覺我不知道,但這立即讓我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狀態,我只有兩個選擇,放棄這部電影或是接受庫柏力克的模式。而這種手法在後面庫柏力克又用了一次,聽說曾有不少人誤會電影已經結束而起身離席的。
  然後故事開始了,庫柏力克不慌不忙的拍攝一些似乎不是很重要的背景,導演似乎根本就不急著訴說他的故事,一點也沒有急著要攫住觀眾吸引力的模樣。電影開始後十一分十五秒後整個故事的重心——黑石碑才出現,在這之前我們似乎是在看一部動物生態紀錄片一樣……換句話說,你若是在電影開始十一分鐘內離席你幾乎是什麼都沒看到。第一段描寫猿人進化的時間就花了十九分四十秒,沒有一句對白,只交代了一點不太清楚、模糊的意思,直到這時我個人仍然是不太能確定我是否該花時間來看完此片。
  黑石碑劃分了這部電影使之成為三部分開的短片,這種敘述技巧在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火星編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上就使用過(雷.布萊伯利同時也是「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的作者),這是種非常大膽的作法,一個不得當會把故事弄的四分五裂。每出現一次黑石碑就顯示了下一個文明的誕生,而第一次出現還是在人類尚未出現地球之前。
  三百萬年前,人類的黎明,一群人猿在荒涼的陸地上固守著一塊小小的水源地。牠們在這片大地上並沒有任何高過別種動物的特異能力,顯然那時牠們並不懂如何獵食其他動物,所以只能跟馬來貘在那爭著搶食一些植物,當時的人猿應該還是素食性的的弱勢生物。這時影片中出現一隻劍齒虎攻擊牠們,牠們對殘酷的大自然幾乎毫無抵抗力量。這還不算悲慘,更悲慘的是另一批人猿來此攻擊牠們並搶走了牠們賴以維生的水源地……
  故事到此才算是真正的讓人起了興趣。這群走投無路的人猿們在某天一覺醒來後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石碑,庫柏力克並沒有很詳細的敘述這黑石碑是怎樣來的,也沒指出它到底做了什麼事情,不過它大概是會放射出一種可以讓生物進化的能量,於是這群人猿從第二天起便變得聰明起來了。
  這群人猿先是發現了獸骨竟然可以當作一種工具,這是從「牠」轉為「他」最重要的一步。庫柏力克在這很有趣的將工具表達成一種暴力的器具,人猿在發現獸骨的可用後第一個動作竟然是拚命擊打地面其他的獸骨,類似於一種被壓抑很久以後的強烈情緒發洩……無可置疑的這群人猿立刻就接管了地球,他們先是學會了狩獵,殺死馬來貘以解決長久以來困擾他們的飢餓問題,這裡我們發現人猿從食草動物轉變成了殘酷統治階級的食肉動物。接著他們演出了一場王子復仇記,回到水源地後他們用獸骨殺死了當初搶走水源地那批人猿的領袖,於是順利的奪回了地盤。從智識被開發到第一段故事結束這整段的描寫都非常暴力,有些像是庫柏力克在拍此片三年後拍的另一部有名科幻作品「發條橘子」( A Clockwork Orange)的前半段,這不禁讓人想到智識是否最常被當作為暴力的工具?亦或者智識就是暴力發展的來源?
  第一段故事老實說只是要引出後面的黑石碑的來源,但基本上它又是一段獨立的故事,這就是庫柏力克高明的地方。黑石碑自然是外星文明……或是神……所安置的,然後故事就從這開始發展。
  第一段結尾時用了一個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轉場技巧,人猿在奪回水源地後興奮的怒吼將獸骨拋向了天空,在空中旋轉的獸骨變成了一把鎯頭,鎯頭又變成了太空船(我看錄影帶版這這樣的,但奇怪的是,VCD版卻直接從獸骨變成太空船,我不是很清楚版本間的差異,還是我記憶有誤?)……
  敏感一點的人或許就會想到這整個故事真正想要說的主題——工具。獸骨—鎯頭—太空船—超級電腦—星兒……人類的演化史也就是工具的演化史,最後最完美的演化還是回到了人……或神,在這部電影續集「2010 太空漫遊」中我們可以發現,最終演化出來的人……或神的工具是精神力量。

月球基地

  本段一開始就是一片漆黑的外太空,緩緩移動的太空船伴隨著小約翰.史特勞斯(J.Strauss)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Blue Danube)以及不停旋轉的輪狀太空站。看到這我忽然突兀的將不停旋轉的輪狀太空站聯想到兒童遊樂場中的大型摩天輪,而「藍色多瑙河」又正好是兒童遊樂場最愛使用的音樂……至於是不是庫柏力克試圖將人類科技比喻成兒童或是將政治比喻成兒戲我就不知道了,整部電影中第二段是諷刺味最重的一段。
  這段的開頭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其他特殊的影像,就只單單描述太空船接近太空站的影像持續了有將近六分鐘之久,真的是很令人驚訝的拍攝手法。不知道是習慣了還是被庫柏力克運鏡手法所感動,這段我看的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可以感覺到一種像跟上了音樂節奏的那種舒適感。我後來計算了一下時間,整部電影第一次有人開口說話已經是在開演後的第二十四分卅三秒了,換句話說這整部電影的前五分之一強是完全沒有對白,甚至完全沒有「人」物出現。整部電影長度共一百四十一分鐘,而有對白的竟然不到四十分鐘……
  此段很明顯的庫柏力克試圖想描繪出一個非常具臨場感的真實景象,其所描述的一切都是儘量的合理,大量的描寫真實性場面在許多成功的著作中都證明了是非常有意義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太空船內在無重力狀態下空中小姐是怎樣行走,旅客或駕駛員用吸管吸食太空餐,超酷的影像電話,漂浮在半空中的筆,有一段佛洛伊德.赫伍德博士還在真空重力廁所裡看使用說明整整五秒。這些零碎事件表面上看來似乎都與整個故事的主題絲毫沒有關連,在之前花費六分鐘拍攝外太空後緊接著又花了七分廿秒拍攝佛洛伊德博士從太空站前往月球基地的航程,觀眾或許要問花掉這些膠捲的意義到底在哪?抽掉這些難道不行嗎?
  個人認為庫柏力克花了這樣大的力量,其目的是要讓我們有如真的身處於外太空,庫柏力克希望能讓觀眾們親身體驗到宇宙航行,讓整個故事活了起來。至此你已經成為這整個故事裡的一員了。
  到這時候我相信已經沒有坐不住的觀眾了,觀眾已經完全融入故事當中,觀眾的眼睛就是那無所不在四處偷窺的、隱藏著的攝影機。這就是我們說大量的描寫真實性場面在許多成功著作中都證明了是非常有意義的,或許有人不能忍受一位作者描寫船隻船艙的詳細平面圖,但也只有藉著先前的詳細描述才能讓讀者走入作品之中,作者功力之高低就在於怎樣將枯燥的陳述變成一首美麗的音樂。
  一開始故事告訴我們佛洛伊德博士正打算去月球基地克萊威斯解決「某」個問題,在太空站時有幾位講俄國話的科學家詢問他克萊威斯基地是否遭遇了瘟疫,這段是整部電影從人猿發現黑石碑後的第二個高潮。這段情節裡人人都在玩弄著政治手腕,從人類一出現就顯示出來矯飾、繁複、細微、心機沉重的文明,尤其是當佛洛伊德博士到達克萊威斯基地開會時,會議前先有一位攝影師幫大家拍照,庫柏力克在這好好的諷刺了政治一下。
  好玩的是庫柏力克在當導演前是雜誌社的攝影師,不知道這部電影中他為何將拍照這事情嘲笑了兩次。兩次拍照都有大事情發生,第一次是宣佈黑石碑的事情,第二次是黑石碑發射訊號到木星。
  這時(從第一個黑石碑被發現至今已經有四百萬年了,第二段故事的情節發生時間應該是在公元2000年,因為「發現號」太空船是在十八個月後發射,所謂「太空漫遊」指的是「木星任務」。)我們在會議上知道克萊威斯基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秘密,這秘密必須被封鎖住,因為人類還沒有準備好承受這秘密的衝擊……在小說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因為後來超級電腦HAL 9000發瘋就是與任務的保密有關。不過前面已經說過這部小說完成時間是在電影之後,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這裡討論情節還是以電影為主,小說反而變成輔助資料。
  故事到此時我們還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佛洛伊德博士於是跟一些基地的科學家們出發前往隱藏秘密之處,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克萊威斯基地在月球上發現了第二個黑石碑,他們稱之為TMA-1(Tycho Magnetic Anomaly 1)。克萊威斯基地的科學家們原以為這石碑可能是某個建築物的頂端,但深入挖掘後發現黑石碑就是黑石碑,唯一他們能確定的是這黑石碑已經在這被埋了有四百萬年之久,還有這黑石碑不是自然的產物,是某個文明埋在這的。至於為何有這石碑,直到故事結束還是原因不明……
  抵達現場大家自然是觀看許久,這時庫柏力克忍不住又諷刺起政治來了,眾科學家們圍著黑石碑打算要拍照留念……
  看到這我們會發現第二段故事描寫的人類文明充滿了政治,政治本身的含意就是虛偽的、狡詐的、暴力的。回憶起第一段的人猿進化,人猿在得到智慧後的第一個表現就是暴力,經歷了四百萬年進化這暴力不過是被藏在較深處,然後用一種比較禮貌的方式包裝再表達出來而已,基本上劣根性還是沒有兩樣的。
  在正要拍照留念時黑石碑突然發出了尖銳的聲音,它正在對木星發出訊號……這訊號的目的是?是通知說地球的生物已經進化到有能力登陸月球了嗎?這黑石碑是哪來的?

木星任務

  一開始我們看到一艘巨大的太空船在太空中航行,不知怎樣我感覺這太空船造型很奇特,非常像是第一段人猿揮舞的那根獸骨頭?這是要表達一種工具的傳承嗎?太空船本身幾乎就是代表HAL 9000超級電腦。
  接著出現了一個太空人在太空船內慢跑。太空航行以及太空人默默工作、休閒,這部分的描述共花掉了四分十一秒,這四分十一秒讓你感覺到一種孤獨,隻身在無垠的外太空中的孤寂,讓人想發瘋的孤寂。
  接著播出了一段電視台訪問的重播,於是我們知道了這艘太空船叫做「發現號」,它的任務是探測木星,共有兩名駕駛、 三名冬眠的太空人,以及一部超智能電腦HAL 9000——赫爾。這就是整個木星任務的開始……
  小說中「木星任務」是有所謂的「隱瞞秘密」,事實上電影也提到這點,但在電影中並沒有刻意去發展強化這「隱瞞秘密」帶來什麼困擾,「隱瞞秘密」最多只帶來赫爾對人類的不信任以及優越感而已。但在小說中就不同了,赫爾乃是因為受不了「隱瞞秘密」才做出「毀滅被隱瞞者」的舉動,這點後來在「異形」中就被用到,生化人為了完成任務不惜犧牲掉所有人類。不過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小說是在電影之後完成的,所以這裡先不討論這點,赫爾的瘋狂我們可以解釋為是一種遮掩,一種孩子或是偉人做錯事情後的遮掩。
  在重播中有一段訪問,尤以訪問赫爾的這段特別有趣,其中有段主持人問到赫爾它是否能勝任任務時,赫爾的回答是:
  「我們是目前最可靠的電腦,9000型系統的電腦從來沒有出現過錯誤或是不實的資料,我們使用實用的定義,極為簡單絕不可能產生錯誤。」
  在這裡我們幾乎是看到了一個政治狂人,它自認永不出錯……接著主持人問它是否會感覺委屈?有這樣強大的力量竟然還要聽從人類命令,而赫爾的回答是:
  「一點都不會,我很高興和人們一起工作……」
  相當典型的應酬式回答,非常的政治性,它狡猾的避過了是否有挫折感這個問題。而在後頭它明顯的表現出它對人類愚蠢的不耐,赫爾是很挫折的,想他這樣優秀的電腦竟然要被人所控制。
  其實我並不想把赫爾視為一台電腦而已,我認為它是屬於人類進化的一部份——狂妄、自大外加狡猾、幼稚、膽怯……這種進化顯然是非常不完美的,但是卻很人性。
  接著太空人鮑曼與赫爾間有段對話也很有趣。其實在這時我們還不曉得這艘太空船裡只有赫爾是唯一知道「木星任務」的真正任務內容,這點要到赫爾被關機後才能得知。關於這段對話如下——
  「問你一個私人問題不介意吧!」赫爾問到。
  「一點也不。」
  「請原諒我的好奇,但在過去的幾星期中我懷疑你們對這次任務是否另有想法?」
  「這是什麼意思?」
  「這很難解釋,也許只是我對此事的關心,我知道對於和這次任務有關的一切怪事,我的疑心從未解除,我想你多少同意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那是個相當難以回答的問題。」
  「大衛,討論這件事情你不介意嗎?」
  「不!一點都不介意。」
  「相信我們大家在出發前都聽過,在我們四周流傳的一些謠言,有關月球上有某樣東西被挖掘出來的謠言。我從不相信這些謠言,但就某些已發生的事來說我發現很難把他們忘掉……例如說,我們的裝備是這如此安全周密,亨利博士、金波博士和克明斯基博士在個別訓練四個月後以非常戲劇性的手法在冬眠狀態下登上太空船。」
  「你是為了心理報告而問的?」
  「當然是的。」
  這裡赫爾明確的知道任務卻又假裝不知道,它試圖想要套出人類到底對這任務知道了多少,它已經對人類完成任務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最後一句交談赫爾明顯撒了謊,這時它也發現人類對它問這種奇怪問題有些懷疑了。
  故事至此赫爾突然發現太空船外的天線壞了,於是副指揮官法蘭克出至太空船外將天線取回,但經過檢查之後卻發現天線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時我們來注意一些對話——
  「赫爾,真該死就是找不到一點毛病。」
  「是阿!真是令人費解,我以前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我建議我們把它放回去,繼續運作直到失效為止,這樣可以很簡單的追查出原因,我們可以承受暫時停止通信以便更換它。」
  此時地球的任務中心也回報了他們對天線損壞的評估報告,他們並且警告說赫爾在失效預測功能有問題,這是經過「成套9000電腦」測試出來的。接下來的對話是——
  「我希望你們兩人對這件事不要操心」
  「不!我並不操心」
  「真的嗎?」
  「真的,不過我倒很想問你一個問題。」
  「當然可以。」
  「你認為你和成套9000電腦間有何矛盾?」
  「我不認為有什麼問題,我只能歸咎於人為的錯誤,這類錯誤以前也發生過,而且總是由於人為的疏忽。」
  「聽我說,赫爾,9000型電腦從來沒有出錯的例子嗎?」
  「從來沒有,法蘭克。9000型電腦有完美的紀錄。」
  「當然……我知道9000型電腦的偉大成就,但你確定即使最小的錯誤都不曾發生過嗎?」
  「法蘭克,從沒有。老實說,對這件事情我自己並不擔心。」
  「好了,赫爾,我的確相信你,你是對的,非常謝謝你。」
  這時兩名駕駛指揮官鮑曼以及副指揮官法蘭克產生了困擾,這段或許是整部電影裡最刺激的部分,他們相信或許是赫爾出錯,但赫爾是如此自負,它已經表達它自己是絕對不可能錯的。電腦與人類之間產生了對立,彼此撒謊,彼此都在計畫著如何「關」掉對方。這段讓我感覺赫爾其實就是一個超人,它犯的錯老實說只是一個細微而無關緊要的小錯,但是誰都知道超人的毛病,超人會不計代價試著毀掉整個現場只為了隱藏一點小錯,這有關於保持完美紀錄的榮耀。
  鮑曼以及法蘭克自認為密商關掉赫爾的地點天衣無縫,但還是被赫爾用讀唇語的方式知道了一切……
  此時電影突然出現黑底白字的出現INTERMISSION,然後接著又出現ENTR'ACTE,這足足折騰了有三分鐘之久。為何要用這種奇怪的手法?就好像在故事最高潮時突然要觀眾冷靜一下,怕觀眾太入戲了嗎?關於這點我們留到最後面再談吧!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接著赫爾利用法蘭克出外換回天線系統時先下手為強的切斷他的維生系統,法蘭克被丟到外太空漂浮著(法蘭克後來在亞瑟.克拉克寫的此系列最後一本「3001年」中被救活過來成為主角),鮑曼在外太空試著想要拯救法蘭克的同時赫爾又殺死了所有冬眠的船員,等鮑曼找到法蘭克「身體」(其實應該說是屍體,但在「3001年」中他又被救活過來……不過我想在這部電影中法蘭克應該是死了。)想回太空船裡時,赫爾竟然拒絕讓鮑曼回到太空船……
  終於鮑曼放棄法蘭克的身體設法進到太空船內,他憤怒的一路闖進了電腦中樞室,拔去它的數萬枚晶片。在這段過程中我們感覺彷彿鮑曼正在殺害一個真的人類,因為HAL 9000從來沒有關機過,關機對它來說幾乎就等於是死亡。整個過程中我們只聽到赫爾的喃喃自語以及鮑曼沈重的呼吸聲……
  「你以為你在做什麼,大衛……」
  「大衛,我認為我該給你一個答案。我知道我最近不大對勁,但我可以很有信心的保證,我將會再度好起來。」
  「我現在覺得好多了。」
  「我真的覺得好多了。」
  「聽我說,大衛……我可以瞭解你的憤怒,我認為你應冷靜的坐下來,吃片鎮定劑,好好的想想看。」
  「我知道,我最近曾經做了一些很差勁的決定,但我可以完全向你保證,我的工作將回覆正常,對這次任務我們具有最大的信心和熱誠,同時我很想要幫助你。」
  「大衛,停手!」
  「請你停止好嗎?」
  「大衛,停手!」
  「請你停止好嗎?大衛!」
  「大衛,停手!」
  「我害怕!」
  赫爾不斷的說自己害怕,像個垂死的人一樣它憶起往事……臨死前它想起它學會的第一首歌,它的出生,終於赫爾「死」了。

  故事自此直到結尾還有廿三分五十秒,這廿三分五十秒是完全的沒有對白。
  失去赫爾的太空船緩緩接近木星,鮑曼搭乘小艇離開了母船,在空中有一塊黑石碑緩緩的向他接近,這是黑石碑第三次的出現了。鮑曼穿進了黑石碑,這時庫柏力克用了極為強烈的各種色彩、圖案以排山倒海之勢在主角以及觀眾的眼前傾洩。我們看到了宇宙的誕生,看到新生的星球,看到可能是黑石碑主人的形象……接著鮑曼發現自己停在一間房間裡,那黑石碑就在這房間裡。像看故事一樣他親眼看到自己慢慢的一天天老去,最後老到只能躺在床上等死,而黑石碑這時就在他的床頭。於是他伸手摸向黑石碑,老人終於結束了生命走向死亡,在這同一時間鮑曼也誕生了,成為星兒。他飄浮在宇宙中,成為一個胎兒的形象,像一位睿智的先知,他凝視著那未可探知的石碑,凝視著宇宙,也凝視著你和我。

尾聲

  這故事在結尾之時並沒有給我們一個很明確的答案,一直到庫柏力剋死前都有人不停的問著他那最後的意象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庫柏力克從來沒有回答過。或許我們可以從小說或是電影續集中找到某些答案,但事實上我們知道「2001 太空漫遊」只有一部,它是唯一的,那些續集或是小說並不一定是庫柏力克在拍攝此片時腦海裡所想的東西。
  關於這部電影要談的內涵我們已經說了許多了,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見解也無妨,因為庫柏力克本來就給我們一種開放式的思考模式,答案或許有千萬個……有時我在想,庫柏力克他自己有答案嗎?他昨天悟出的答案今天是否又推翻了?這部電影想說的實在太廣泛了,我從未見過說這麼多話卻又如此無言的電影。
  但是這裡有件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這部影片為何會如此成功?一個個人風格這樣重的影片,甚至視觀眾於無物的拍攝手法,庫柏力克拍這部片子似乎是完全的沈溺在他個人喜好中,從音樂到影像,甚至任意的喊暫停。
  最後我終於有點個人的體會心得——那就是節奏。這整部電影其實是一氣呵成,它其實是一首完美的歌,一首交響樂。在聽歌時你會不會問「後來呢?」,你會很焦急的想離開或是像看偵探小說一樣恨不得直接翻到最後一頁?聽音樂的你只是不由自主的就這樣聽著,讓音樂悄悄的流過你的靈魂,接著你不小心就會哼上幾段,不停的、重複的聽怎樣也不會厭倦。我個人認為那段ENTR'ACTE事實上就是一個呼吸的段落,一個換氣,唱歌的或演奏的或聽眾、觀眾中途去喝杯茶喘個氣。
  這部電影當年或許是靠了一些特效吸引不少人,卅年後炫麗百倍於其的特效都出來了,為何這部電影依舊是這樣讓人無法割捨?現在一切都講究快速,不論內涵只講究感官的刺激,「哈利波特」的興起是否代表著人類的一個滅亡呢?人們不再內觀追尋思想,一個不知道思考的文明會發生什麼事情?一個不知道反省的文明會發生什麼事情?
  華人世界至今有拍出過一部讓人深省的好科幻電影嗎?一部就好。這部電影以今天來說成本應該很低了,但是為何我們還是無法拍出來呢?成本既然不是問題,那麼是導演人才?我們有許多在國外揚名的一流華人導演,各個沒事就專在各大影展裡拿獎牌的。其實真正有問題的是觀眾,當觀眾只要魔術學校時,那麼再好的作者、導演、電影都不會有呼吸空間的。
  如果有一天,有一天「2001 太空漫遊」成為華人心目中百大影片時……我想這問題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謬西 2001.12.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