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突然接到通無法拒絕的邀約電話,在無可奈何下,我參加了個會讓人打瞌睡的無聊講座。這整件事是源自於小女被她母親給抓去補「公文式數學」,那是種強調不斷反覆練習代數運算的教學方式……而我一向反對這類單調的強迫學習。只是補習班老師在電話中暗示著:若我沒出現在講座上的話,明顯的就是個不重視兒女教育的壞爸爸……
這不是重點,其實,講座本身也不是重點,因為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心不在焉什麼也沒沒聽進去。我只聽進去了一句,僅僅一句──有個像是教育專家的人對台下的好爸爸、好媽媽們說:現在孩子數學不好,有很大一部份源自於閱讀力出了問題;想想,如果連題目都無法看懂,即使這題你本來拿手,也一樣是答不出來。
當晚,我回家後又發現了另個問題,與那專家所說的有點類似卻又極端不同的問題。
- Mar 14 Wed 2007 20:31
浮誇的閱讀──論網路資訊爆炸
- Mar 14 Wed 2007 20:28
日本是唐化……還是宋化、明化?
這是篇討論「文化」之作,寫作動機是源自於在網路上看到的某篇文章,該文的政治動機這兒並不想評論,這兒所談的乃是其論點上的一些詭異謬誤:
「華夏歷史有一個強盛的國家--唐國,這個國家的文化精彩到鄰近的國家都跟隨模仿,日本的唐化運動是非常有名的。」、「不過,不論是秦漢晉或宋元明清等極私大一統國家,都沒有那個國家讓鄰國有類似(唐化)的文化學習運動。」、「我們看今日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就像古書描述唐國時代人民的生活習慣諸多相同或類似,很多地方都還保留唐國文化的特色。」
- Mar 14 Wed 2007 20:25
張愛玲之怒之一 盜版
你很難把張愛玲這人與她書中角色串連起來,通常我們以她為「海派」的代表,故事裡的角色個個是伶牙俐齒絕不輸人。凡是張迷,多半曉得張是個頗低調的人,尤其是在與胡蘭成結婚後……等離婚之後就更別說了。日常的她深居簡出,水晶初見張時嚇了一跳,她在洛杉磯的房裡竟無書桌,也沒放幾本書。
陳芳明稱張為「孤傲的靈魂」。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中午,張被發現面容安詳地死於寓所的行軍床上,據說是走了好些天後才被發現的……我相信她的書迷雖然傷心,但都會認為:嗯!正該要這樣的傳奇才算符合。
所以每次我看《續集》這本書時,都會啞然失笑。在這本書裡張發了兩次怒,其一就是關於盜版,大致上所有可能出現的盜版情事都發生在她身上了。在自序裡她寫到:「如果他們遇到我這種情況,相信蕭伯納絕不會這麼長壽,海明威的獵槍也會提前走火。」在發怒完後,張大概也感覺自己如此生氣不是很好,於是在結尾時寫到:「下不為例。」
- Mar 14 Wed 2007 20:25
試論兩岸文化現況
「文化將死」這話被喊了好幾個世代,結果文化沒死,喊的人反都死得精光。關於這話是爭議度極大,我們到底是應該悲觀還是樂觀好呢?我想試著兩岸都討論,甚至作點比較,搞不好那邊瀕死另一邊正蓬勃呢!大陸我較陌生,有錯請多指正;台灣我也只是個人偏見,偏頗在所難免。
先聲明一件事情,我不是什麼偉大的學者,對於雞蛋該從那端打破全無研究,所以能說的都是我眼睛所看到與個人小小感覺……沒錯,我接著要說的就是我一貫的觀念:「我知道些什麼?」我提出來的未必是對,且可以保證是漏洞百出;而我之所以要提出這些,完全是期待我這些爛磚塊能引出塊什麼玉來,能引起兩岸對文化的重視而已。
如果不小心引來的是磚塊呢?我想怎樣也比我這塊爛磚要好,所以盡量砸無所謂……提振文化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喊喊口號就好。你真關心你的土地嗎?那你就該拾起磚來砸我,砸你四周那些該死管文化的官員,而別在那邊老爭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了。
- Mar 14 Wed 2007 20:25
對二○○三文學菜市場之我見
給以弗所教會的信
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 Mar 14 Wed 2007 20:14
本土文學的尷尬
這兒「本土」指的是台灣,也就是關於台灣的「本土文學」,以一種適當的描述方式去表達出台灣過去、今日、未來的文學;這篇文章說是討論「文學」,但其實想談的卻是文學中較浮面的東西,又或許可說是文學裡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本土語言的文字」,有些人稱之為「台語文」。
直接用文字去表達出「媽媽的話」是很重要的,當很多人在那爭執布袋戲是否算本土文化時,卻沒誰發現,其實我們始終沒有一套統一規範的文字可以用來無礙的寫出日常台語——看到沒,這就是所謂的「何不食肉糜」,大家根本就搞不清楚真正問題所在,這就是淺碟文化了。
我一點都不想嘲笑台灣本土文化,但事實上,台灣本土文化目前正處於極端尷尬的窘境上,進退不得。什麼是台灣本土文化,是先民文化,是鄉土文化,還是混合過的七十、八十年代甚至西門町搖頭文化?這些先不急著討論,在沒有自己文字的狀況下,文化只會慢慢被腐蝕、融化、靠攏,說什麼「講媽媽的話」全都是在自欺欺人。
- Mar 14 Wed 2007 20:13
可怕的評文
目前,在台灣能看到較正式的書評,也就是我們常在各媒體——例如《中國時報.開卷版》可以看到的那種,很難說是一種有意義的評論,說它是書介甚至說成是一種廣告行為也不為過。
在書店裡我們常會看到一些海報,有特定櫥窗展示著某些書並附加評語,又有些知名連鎖書店會定時製作平面或電子刊物,然後發送給會員……這些都是出版社花錢買的,這種是較為明顯且無忌諱的廣而告知了。
我的書就曾請廖輝英女士做序,大多的書也都掛上無用且煩人的腰帶,這是另一種廣告,甚至連推薦或書介都說不上……這是個廣告時代,總不好大辣辣的說自己賣的書與燒餅油條,與化妝品、衛生棉一樣吧!適度的包裝是必須的,像是二吳的書,光看那嘆為觀止包裝就值回了你買書的價錢。
- Mar 14 Wed 2007 20:12
作家該何去何從?
前年,中時、聯合、倪匡、皇冠的文學獎比賽都參加了,皇冠還讓我矇進了前十(可惜,沒混進決選),而其餘一律槓龜……細看了一下得獎作品,老實說,聯合報的得獎作品一向是我看不懂的,去年中時則選出了個在BBS裡滿地都是的散文類電玩遊戲過程當了小說首獎,倪匡科幻獎還算不錯,皇冠都是長篇我沒力氣去看。
我是個慣寫長篇的人,職業作家「大多」都是寫長篇的(因應市場要求,尤其是大陸市場)。此外我喜歡科幻,雖然寫的差,但興趣就是興趣。於是今年我就只投了倪匡與皇冠,感覺其他獎項與我無緣,不如把那時間拿去看我那一口爛牙來的好。
從這屆皇冠大眾小說獎公布決選後發生偌大的爭執(這回矇進了決選),我才發現,原來台灣有這樣多的獎金獵人?這激起了我的興趣,我試著想,在台灣這個小島上到底有多少文學獎可玩,又到底有多少作家沈溺在這種賓果遊戲中呢?約莫半個月裡,我在網路上四處尋著,發現只要是你說得出名字的文學獎,就有著無數作家在彼此攻擊,相互不滿,只因為得獎的不是他,是別人。
- Mar 14 Wed 2007 20:12
關於真偽藝術家的謬思
在說到這問題時我是心虛的、很不確定的,因為在這世上,某些事情是客觀可以用數據這種科學方式來辨別的,但在某些事情上,比如說真偽藝術家的區分,這則是相當主觀的一件事情。
在這篇文章之先,我得先承認自己完全不是個藝術家,連半個或四分之一個都稱不上,我甚至連工匠的制式製作都做不好,所以也就無所謂真與偽的問題了。這篇文章談的是那種在真偽間搖擺的藝術家們,太高或低到太遙遠如我的,那連談的資格都沒有。
或許我曾做過如此的夢,一個關於天才的夢,但是事實卻擊敗了我……只是我要說,我曾經努力過,雖然說我被天分這種無法勉強的東西給淘汰了,但我依舊是我驕傲的。我對我的失敗並不隱瞞,也不逃避,更不感覺羞恥。我只為那從不曾試著努力的人感到羞恥,他們佔用了網路文學這塊招牌,然後謀殺她。
- Mar 14 Wed 2007 20:11
從對戰爭的冷漠看網路文學的出路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是最敏銳的,也因為過份的敏銳,所以他們可以看到或感受到與一般人不同的東西,這種人我們稱之為藝術家。這種被稱為藝術家的知覺甚至超越了靈媒,不只是鬼魂,這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不停的在戳弄著、刺激著他們,就像是蚌殼裡的沙子。
一般來說,藝術家試圖用盡一切手段想表達出來的不外就是生命這東西,一個對外界刺激冷漠的人要如何去感受生命?所以,相當多的藝術家在失去靈感後需藉助藥物,激進點如拜倫、華格納、三島由紀夫、海明威等甚至歌頌戰爭,參與殺戮……
總之,失去與世界聯繫的藝術家是無法創作的。某些藝術家雖然憤世嫉俗離群索居,但是他們的內心從來沒有安歇過,沒停止過與不安的對抗。一個完全安歇的、停止的藝術家,基本上其創作生命就算是結束了,例如晚年的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