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西的書:《 禁忌、愛與變色龍 》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謬西的書:《慾望貓城》、《背德的貓》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謬西的書——《寂寞芳心俱樂部 之 誘惑鳥》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謬西的書——《裸身十誡》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於一九八○年的《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是全球最知名的記號語言學權威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所寫的第一本小說。此書出版後立即風行於歐美地區,不止獲得兩個義大利以及一個法國文學獎外,同時奪得通俗市場的暢銷排行榜,狠狠地銷售了一千六百萬冊……我們知道,通常文學獎與暢銷是兩碼子事,暢銷書多半是些毫無文學價值的垃圾;而較具文學價值的書,則在得文學獎後直接送進垃圾場裡。
  是的,安伯托˙艾可以廿世紀文學救世主的身份降臨世上,也就是那傳說中能將藝術與通俗同時兼顧的傢伙。全球銷售量高達四千萬冊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怎看都是《玫瑰的名字》與安伯托˙艾可另本小說《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的童話版。我一直相信這世上願意動腦筋與不想花腦筋(甚或根本沒腦筋)者之比例是合理的二比五(當然,這抽樣是取自於——還沒腦死,偶爾仍願意讀點閒書的人),這數字巧合地在兩書銷售數量上得到了印證。
  如一般暢銷書,此書曾在1986翻拍為同名電影,只是台灣將「The Name of the rose」翻譯成牛頭不對馬嘴之「薔薇的記號」,欲找此片的朋友得多加留心。主演的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因演此片而鹹魚翻身,從○○七的刻板風流情報員陰影中掙脫獲得了演藝第二春——雖說,此片評價並不算好,為了戲劇性而抽掉了大部分作者真想表達的「符號」概念,但畢竟是大成本製作的片子,比起一般無腦好萊塢商業片仍是值得一看。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報載,今年共有三十一萬六千六百八十六名考生參加了「九十五學年度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一次測驗。在首度上場的「作文」部分,拿到零級分的竟高達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五人,同時有將近十二萬人無法達到及格的三級分。
  我大致瞧了一下我們教育當局對此現象之分析,閱卷老師普遍震驚現在國中孩子:錯字連篇,以及標點符號不會使用。當然,這兩項缺點是指那些還願意在作文試卷上抹上幾筆的學子,我們有三十分之一的應試學生,可能是連一個字都沒寫就帥氣地交卷了。
  關於問題出在:錯字連篇,與標點符號不會使用,這一點也不讓人驚訝;要是問題不出在這,那才真的是奇怪了。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日,我受邀在高雄某暑期文藝營擔任講師,有位學員問我個人對「報導文學」的見解為何?因為授課時間只有兩小時,且這問題也偏了主題(課程主題是「小說」),所以我只大致解釋了一下我對報導文學的簡單看法──凡是作家,在人生裡多少都會寫上一兩本(或篇)報導文學,又或者是類似於報導文學的小說,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村上春樹。
  村上對他寫《地下鐵事件》的說法是:「我覺得作為一個日本作家,就負有某些責任。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回去日本,並且完成《地下鐵事件》的原因。」在他訪問奧姆教的信徒後曾說:「身為作家,我覺得應負起部份責任。對我來說,讀一篇故事就像把自己的腳放到別人的鞋子裡一樣,你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來觀看世界。從好的、嚴肅的故事中,你可以感覺到很多東西。可是沒有人給這些年輕人好的故事。」
  我始終認為擔任文字創作者的心思較常人敏銳,較容易感受到生活週遭的痛苦,因此容易處在一種憂鬱的無力感中,而這種哀愁便如水母觸鬚般漫伸在他們的作品裡。我曾寫過一本報導文學,或者只能說是「半」報導文學──《RO 是仙境還只是傳說》──「RO」是三年前經由台灣某知名軟體公司代理在台上線的線上遊戲,直到現在還是頗紅。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程安排

  「遙遙行李向溪東,待渡陂頭一徑通;邸舍人歌春樹外,征車午逐暮雲中。沙連淡水林林竹,路斤新園處處菘;橋畔酒家帘影動,憐他少婦倚微風。」你說,這是百年前台灣縣舉人陳輝所寫的《過陂頭店》,記錄了整個過溝仔街當年曾有的繁榮。這我知道些,沒錯,當年只要是想南下到屏東、大寮的都得穿東便門越東福橋打過溝仔街這兒走!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批評:所謂的「外省人」大多是群「權貴」,他們依賴著當年在位的國民黨政府,而享受著某些特權;但實際上「外省人」並不認同台灣這塊土地,鄙夷著所謂的「正港台灣人」,滿心想著就是要回歸那應該是「敵國」的「他們祖國」。
  我想,環境的隔閡真的是很可怕,可怕到了極點。在環境的隔閡下,什麼想像都可能出現,什麼臆測都能被做出最合理的解釋──你或許見到了幾個「外省權貴」,或許聽某人說了些「外省權貴」的傳奇故事,或許看到當年在上位的國民黨大老多是「外省人」;於是「極小一部分外省人」被變成了「大部分外省人」;於是整個的「外省人」族群都被包裹在一塊兒,然後量化、醜化了。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伽利略 (Galilei, Galileo) (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在科學史上,他是科學革命的先鋒;在文化史上,他是與權威鬥爭、爭取探索真理自由的象徵。伽利略可算是相當標準的自由主義者,無論在科學、宗教以及政治態度上,絕不盲從於當權者,以真理為唯一信仰。
  在出名的「自由落體」實驗事件中,廿五歲的伽利略公開的挑戰科學教皇亞里斯多德,結局是被冠上「說謊者」與「攪局者」的罪名,這是他第一次與權威挑戰。
  關於伽利略向當權者的對抗事蹟,這裡不需多加敘述,坊間有一堆關於這方面的書籍,這兒就直接跳到他的結局——一六三三年,伽利略被迫公開宣誓放棄之前見解,以「信奉異端邪說罪名被判終身監禁,「伽利略為異端」的標語公開張貼在所有大學……直到三百六十年後的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才獲教廷道歉、平反。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