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演:Ralph Fiennes(雷夫.范恩斯)
     Juliette Binoche(茱麗葉.畢諾許)
     Willem Dafoe(威廉.達佛)
     Kristin Scott Thomas(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Naveen Andrews(納文.安德魯斯)
     Colin Firth(柯林.佛斯)
     Julian Wadham(朱利安.華漢)
     Jürgen Prochnow(喬根.普羅斯諾)
獲得獎項:奧斯卡獎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佈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音樂/歌曲,提名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
     金球獎獲得最佳電影(劇情類)、最佳電影歌曲/音樂,最佳男演員(劇情類)、提名最佳女演員(劇情類)、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
     英國學院獎獲獎最佳電影、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提名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最佳音響、最佳化裝/髮型、最佳化裝/髮型
     柏林影展獲得銀熊獎——最佳女演員,提名金熊獎
     法國凱薩獎提名最佳外語片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獲得最佳女配角
     歐洲電影獎獲得、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
     落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獲得最佳攝影
IMDb:7.3/10 (58,096 votes)  http:// imdb.com/title/tt0116209/

  這是部需要看兩或三次才能完全看出其面貌的電影,所以不建議沒耐性的朋友、怕掉眼淚的朋友、心底連一絲浪漫都激不起來的朋友、或認定這世上只有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朋友們觀賞。如果你實在沒這樣多的時間,畢竟本片長達160分鐘,你可以先上網查查,很多影評將本片故事內容分析得一清二楚;或許會因此而失去一些「初次觀賞」的神秘感,但確實能幫助你一看就懂。
  本片故事背景雖然甚大,可除了「現在」以及「過去」發生的兩宗愛情事件外,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似乎將「其他種種」,例如殺死千萬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例如原著裡佔有很重要部分的印度工兵吉普的國族認同……這些都如影子般似有似無地被輕輕撇過一旁,像是無關緊要。但其實不是的,如果你沒看懂那些無所不在的「其他種種」,就只能將本片當作愛情羅曼史來看了。
  不過就算只拿本片當愛情羅曼史來看,也是部少有的偉大羅曼史電影。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這部電影的譯名。台灣將本片片名「The English Patient」翻譯為「英倫情人」(應該可以翻譯得更精準的小說也跟著這樣翻譯);確實浪漫一百,但卻完全失去了原本片名帶來的某種無奈到深入骨髓的譏諷。倒不如大陸直接翻譯為「英國病人」來得好些。
  本片片名,包含整個故事,基本上是繞著男主角艾莫西的國籍在轉的。艾莫西是匈牙利人而非英國人,但卻是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員……戰前,他不在意自己國籍,自以為:「我們不在乎國籍,英國、匈牙利、德國都無所謂,我們的情操超越國籍」;可等二戰開始後,他卻免不了地必須從中做出個正確選擇……或是該說,別人避免不了地得幫他做出個正確選擇。
  艾莫西的情人凱薩琳是個有夫之婦。凱薩琳是英國人(這是唯一可能與英倫情人扯上點關係的),她丈夫柯頓是他朋友,是個英國間諜。
  她丈夫在知道被妻子、朋友背叛後,載著她開飛機試圖與艾莫西三人同歸於盡。艾莫西反應快逃過一劫,但墜機卻導致凱薩琳全身多處骨折受了重傷。為了救她,他在沙漠裡走了三天山夜,終於遇到英軍……他乞求英軍幫忙去救他的妻子——他奇怪地堅持凱薩琳是他妻子,沒提英軍應該認識且一定會幫忙的凱薩琳的真實身份:柯頓太太,外加艾莫西這個像是德國人的古怪匈牙利姓氏。糊里糊塗地他被誤認為是個德國人。
  於是英軍不但不打算幫他去救他的妻子,反當場逮捕把他送上了押往歐洲的戰俘火車。他用計殺死了看守他的英軍守衛,跳車逃到德軍駐地,用可能會殺死無數盟軍的非洲地圖換取到德國人的幫助。然後他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英國被擄飛機趕回山洞。
  在這樣耽誤下,凱薩琳當然已經死了。
  他帶著凱薩琳的屍體,依著她的遺言:「將我帶往風之殿堂」……可因為他開著的是英國飛機,被德軍誤認為是英國人下擊落而全身燒傷,最後被送往盟軍的軍醫院裡。在法辨識他的身份情況下,他們被判定他是個「英國病人」。
  就是片名「英國病人」的由來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艾莫西並沒選擇自己是個英國病人,就像他從頭到尾都沒選擇自己是德國人,這所有一切都是別人硬加在他身上的。雖然他一點都不在乎,他甚至無所謂自己是匈牙利人,可別人在乎。

  在這故事裡我們發現的第一個元素是:地圖。
  艾莫西從沒弄懂過「地圖」的定義。對他來說,地圖不過就是用來標示出地理位置罷了,與政治毫無關連;他不了解為何敵對的兩方勢力會這樣在意地圖,更不瞭解他們為何要為那只有沙子的沙漠拼命。
  他不知道的是,地圖除標出地理位置外,還區分出了「什麼是你的,與什麼是我的」。地圖不但劃分出了彼此力量範圍,並且依此擴張或防禦勢力。
  像凱薩琳儘管不甘願,她仍是屬於她丈夫的勢力範圍。艾莫西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歸屬在盟軍的勢力範圍內。更有趣的是,當他千辛萬苦穿越沙漠向「自己人」英軍求救時,英軍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救人,而是想要知道他是被被劃在哪個勢力範圍的。接著他因為開著一架「英國」飛機而被「自己人」德軍擊落。醒來後,盟軍又不斷問他他到底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
  因為艾莫西從沒搞懂過地圖的定義,沒法忍受「什麼是你的,與什麼是我的」這種區分方式,以致於引發這故事裡的第二個元素:背叛。
  凱薩琳背叛了她的婚姻,艾莫西則背叛了他的好朋友們以及盟軍。當被艾莫西出賣而失去雙手拇指的盟軍間諜卡拉瓦喬指責因他的背叛而導致了千萬人的死亡時,他淡然地表示他不在意——錯不在他,而在戰爭。
  艾莫西對他的背叛從沒後悔過,只因為他是個存在於地圖之外的人。

  某些影評會指出,艾莫西是個叛徒,他為愛而背叛了盟軍——雖然在愛情裡他很偉大,但難免還是有道德上的爭議。但其實艾莫西從來就不認為自己屬於地圖劃定界線的哪端,也不在乎誰勝誰敗。他要的只是他的愛情,他與他所愛的她聯合起來才是他所屬的國家,其餘全都一文不值。
  電影裡看來不太重要的印度工兵吉普(小說裡,他與護士漢娜、斷指間諜卡拉瓦喬都是相當重要角色),曾與男主角有過一段對話;當然,那時他是把艾莫西當成是「英國」病人。他說:「那座大炮還在博物館外,用市內的鐵杯鐵碗融製而成,爾後向我的同胞開火,逗號,祖國同胞,句號。」之後又說:「就算慢慢讀,這本書的結論仍是印度最好是讓英國來統治。」
  而他的情人護士漢娜則為這單方面的爭執(因為英國病人不但不是英國人,且心中根本就無種族、國界之分)做了個結論:「我也不喜歡這本書,全在講男人。太多男人了,就像是這棟房子。」
  漢娜和艾莫西一樣,心底只有情人,她的國家就是她與她的印度情人吉普。在原著小說裡,更清楚地解釋吉普為何會離開……
  吉普是印度的錫克教徒,本來學醫,哥哥因支持印度獨立拒絕為英國作戰而入獄,他只好代替哥哥入伍當兵。他堅持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留長髮、不喝酒、吃素,且堅持住在屋外自己的帳篷內;以此來抗議英國人雖然可以逼他上戰場,卻不能逼他過他們的英國生活。
  吉普離開漢娜的導火線是因為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當他從收音機裡聽到廣播時,他對白人的憤怒升到頂點。他質問,即使再怎樣互相殘殺,可白種人會把原子彈給投到白種人當中嗎?然後他丟掉槍,離開一切。

  很難想像為何會有這樣多人聚在「國家」這名字下面,為它哭泣,為它歡喜,為它高歌,甘心為它殺人或是被殺。「國家」是什麼時候騎到了「人民」的頭上的?就好像是國家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就好像是國家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然後「國民」成為「國家」這名字的奴隸,愛國成為種不得不的「義務」。
  最終,電影結束時,凱薩琳與漢娜交錯唸道:
  We die,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 ha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 have hidden in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 a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with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 wi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all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on the earth without maps.

謬西 2011.03.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