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名:愛在黎明破曉時 / 日出之前 / 情留半天
片  名:Before Sunrise
發行日期:1995
類  別:愛情 / 劇情
片  長:105min
導  演:Richard Linklater(李察.林尼特)
主  演:Ethan Hawke(伊森.霍克)
     Julie Delpy(茱莉.蝶兒)
獲得獎項:柏林影展獲得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銀熊獎(最佳導演)
IMDb:8.1/10 (43,164 votes)  http://imdb.com/title/tt0112471/

  這是部備受推崇的經典愛情電影,整部片子拍攝的唯美、浪漫、自然、真實,許多人一看再看,甚至連號稱本片精華的對話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了起來。
  但就算你說得再天花亂墜,就算你威脅我要把我丟到競技場餵獅子,我仍要說,這是部讓人感覺很無聊的電影。在看本片的過程中,我大小暫停了大約有六或七次(這就是看DVD的好處了),其中還包含一次因太注意背景優美如畫的風景而打起瞌睡不小心睡著。

  故事開始在一輛火車上。男人遇到女人,然後女人脫離原訂行程計畫跟男人提前在維也納下車……到此都還吸引人,兩位主角的演技很棒,中年夫妻吵架、兩人互相吸引等等橋段都無懈可擊。然後故事一轉到維也納了。
  在村上春樹某本遊記裡,認為維也納是個很美但也很悶的地方。看了本片後,是有點小小失望,把維也納從我仰慕名單裡給悄悄劃掉(現在心目中歐洲必遊第一名是《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的布魯日)。
  言歸正傳。在維也納時,他們先是遇到兩個業餘演員(演技確實業餘),之後就從頭到尾徹底地變成部MTV了。故事裡只有他們倆人,漫無目的地從這晃蕩到那邊走邊聊——起先他們去唱片行試聽唱片,又去遊樂場搭摩天輪、然後教堂、廣場、酒館、多瑙河……最後天亮,分手,故事結束。
  十個影評會有九個九告訴你本片的精華就在主角倆的對話。我同意,事實上,這部電影就是由男女主角兩人間的瑣碎對話所組成的。並非是很有組織的對話,非常散亂,完全沒有焦點以及重心,也就是標準的想到哪就說到哪。
  他們以種奇特的坦白態度(以初識男女來說,相當不可思議的坦白)談到死亡、憤怒、命運、時間、男女的社會角色等等。大部分談及的題目都很有意思,可惜的是,都只是略略觸及就鳴金收兵,談了跟沒談沒有兩樣。

  或許你要反駁了。那讓我們來做個簡單實驗。
  首先我們先確定幾件事情:一、本片除了男女主角相遇、聊天、相愛、分手之外,是不存在有任何故事情節的,於是聊天對話是可以單獨抽出來與其他元素分離;二、承前項,因為重點在聊天內容,所以本片的配樂、場景等等並沒有多大存在必要;三、按理論說,聊天部分才是本片主題,於是我們甚至可以把男女主角的影像從電影裡抽離……當然,聲音是必須留下來的。
  於是我們把優美的旋律拿掉,把如畫的風景拿掉,把主角拿掉,就純粹像聽電子書般聽他們對話就好。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那些對話印在書本裡……不用怕,最多也不過70頁一萬五千字不到,比短篇小說略長又不到中篇小說長度。優點是你可以反覆閱讀,細細推敲這些經典的對話內容。
  這樣你就能發現他們其實什麼都談到了些,卻又什麼都沒談到。
  同時也解釋了為何他們每段話題都只略略觸及就鳴金收兵。想想看,在沒有故事包裝下,等於你完全不打算仰仗想像力的協助,這些對話就以哲學教科書方式硬碰硬地平鋪直述攤開——死亡、憤怒、命運、時間、男女的社會角色等議題隨便挑個,再偉大的哲學家都法保證能在70頁的書本裡談出個皮毛(不是談清楚,只是談出個皮毛),甚至連700頁都沒辦法。
  本片違背了電影最重要的「說故事」的原則。一個僅僅兩千字所編織成的故事,含意或許兩百萬字都敘述不完。同樣的,一個五分鐘的影像故事,所能達到效果考能要比小說還廣。
  然後本片如神棍或政客或文學大師或電視名嘴般賣弄些片段的、支離破碎的假金句、假格言來迷惑觀眾。

  你被感動只因為那如詩的景色、浪漫的旋律,這所有一切外在因素帶動了情境,讓我們感覺一切都對,外加幾句正巧觸動到你內心深處的話(談了這樣廣泛,要不觸及你的內心也不容易)。這些把戲戈培爾早在二戰前就已玩到不想再玩了。
  讓我們面對現實,我們之所以熱愛此片的原因,是因為伊森.霍克很帥與茱莉.蝶兒很美,還有維也納的風景,甚至光「維也納」這三個字都能讓許多人莫名地興奮起來……這一切都跟對話內容無關,就算他倆一路默默無語,你大概也會說這是部偉大的電影吧。

謬西 2011.03.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