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名:瑪歌皇后
片  名:Queen Margot
發行日期:1994
類  別:歷史 / 傳記
片  長:151min
導  演:Patrice Chereau(派提斯.薛賀)
主  演:Isabelle Adjani(伊莎貝.艾珍妮)
     Vincent Perez(文森.培茲)
     Virna Lisi(薇那.莉西)
     Daniel Auteuil(丹尼爾.奧德伊)
     Jean-Hugues Anglade(尚-雨格.安拉德)
獲得獎項:奧斯卡獎提名最佳服裝設計
     英國學院獎提名最佳外語片
     金球獎提名最佳外語片
     法國凱薩獎獲得最佳女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產品設計
     坎城影展獲得評審團獎、最佳女演員,提名金棕櫚
IMDb  :7.5/10 (7,091 votes)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0963/

  我從沒見過有一部電影可以演得如此混亂竟還能成功的,那就是法國片——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一部被稱做史詩級的電影,二小時二十三分中內在千頭萬緒中讓你恍如做了場噩夢。

  我看瑪歌皇后是看到第三遍才敢說弄清楚了一些,這當然是出於我的記憶力不好,或是我領悟力特差的關係。
  看第一遍我只感覺我看到一大堆穿古裝的法國佬在宮廷裡走來走去,或是一幕幕血腥的大屠殺……讓我比較記憶深刻的第一幕是,婚禮時主教問瑪歌是否願意嫁給納瓦爾之國王亨利時,瑪歌很硬頸的不願意點頭,而跟她有亂倫關係的法國國王查理跳離座位把妹妹瑪歌的頭硬撞在地板上然後代答:「願意……」,第二幕當然是我們的女主角瑪歌的那些豪放女情節了。
  第二次看時我大致上算是懂了一些比較表面的東西,這故事是在描述著宗教、權力、親情、慾望、愛情的故事,而可怕的是,這些情節的描述是使用了許多支線然後用敘事方式表達出來的,尤以最後瑪歌抱著泡製過的男主角的頭(其實這故事並沒有明顯的男主角)……二小時二十三分中導演很清楚的描繪出所有想要說的故事了,雖然用冷漠的態度但卻是有血有肉的,就像是魯迅的小說。
  第三次以後看則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了。
  這故事大致上是描述——

  十六世紀時法國正處於宗教革命的混亂中,為了政治理由當時信奉舊教的皇室決定舉行一場政治婚姻——將國王查理的妹妹瑪歌公主嫁給新教國家納瓦爾之國王亨利。當時的法國皇室家族本身也是內鬥不已,兄妹亂倫、皇弟不斷想要謀殺皇帝哥哥、皇太后幕後干政想要掌權、瑪歌公主面首無數等等……
  瑪歌成為納瓦爾的皇后後就聲明與她國王老公亨利只是名義上的夫妻,她依舊她的尋歡作樂,並且在新婚之夜就溜出寢宮隨意跟路邊的陌生男子發生性關係。
  在婚後的第六天新教徒首領克立尼元帥被愛好掌權的皇太后派人給暗殺了(瞞著國王查理,也就是她兒子。)。這是個愚蠢的計畫,為了遮掩皇太后愚蠢行為以及斬草除根,國王查理被逼下令屠殺在巴黎的所有新教徒(來參加婚禮的或參軍的),故事到這裡開始從極度奢華的浪漫變成灰暗……
  大屠殺中一位逃命的新教徒拉莫爾被瑪歌所救,這人正巧也就是瑪歌在新婚之夜遇到的那個陌生人(暗示瑪歌其實是嫁給了拉莫爾?),在之後情節中他們開始相愛。這是瑪歌的唯一的真愛,此後瑪歌一反淫蕩成為貞潔之人,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
  屠殺事件後瑪歌跟亨利一起被軟禁在羅浮宮……這時皇太后又起了要謀殺亨利(她的女婿)的心思,她在一本談論狩獵的書上下毒,而這書陰錯陽差卻的被他兒子查理要去(那時代狩獵是貴族最重要的運動,也是男子漢的象徵。)……同時間瑪歌看出她母親的暗殺陰謀,她準備跟亨利逃回納瓦爾好和情人拉莫爾長相廝守,而拉莫爾卻在救援中不幸被捕。
  瑪歌面對中毒垂死的國王哥哥希望他能赦免拉莫爾一死,查理面對誤殺他的母親以及自己鍾愛的妹妹時決定聽母親的話,皇太後面對家族的詛咒看孩子一個個死亡或離去。結局是瑪歌抱著泡製過永不腐朽的拉莫爾的頭述說自己永恆不變的愛情……

  這整個故事讓我動容的不是瑪歌,也不是拉莫爾,而是那位倒楣鬼法皇查理。可以看出查理很想作個好國王,他一直努力把自己跟國家從荒謬中拉回到真實世界裡,到最後他發現自己原來就是這荒謬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查理死前決定做出毫不合理的錯誤決定——處決拉莫爾,就是為了完成他母親一切的錯誤,讓整個荒謬得到完美……這是大時代的問題,而瑪歌跟拉莫爾只是個歷史道具。
  如果這是一部小說我會怎樣寫?我想我寫不出來這樣多的線,就算是寫出來我也安插不了這樣多的衝突,同時我也沒有能力去描繪出這樣多的人性。但問題人性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寫不出人性難道要我去寫那種可以用程式寫的愛情羅曼史?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多面的,現在一般小說描寫的人物不是上帝就是魔鬼,要不就是個沒靈魂的木頭人。我們看到許多小說都把主角寫成單一個性,是那種簡單的、膚淺的、或是有強烈鮮明個性的。如果你遇到一個願意努力一點的作家那又更慘了,他會太過於挖掘主角內心深處,將書寫成像是篇乏味的心理分析……
  於是我在想,如果光是描寫一個人的表面動作是否可以寫入至內心深處?就像是瑪歌皇后這電影,用許多碎片過程來拼湊故事,還能描繪出深刻的人性。這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思想了,沒有該怎樣行的答案,只有一個可能有意思的方向……
  這樣假設吧!如果現在我們只描寫一個人正在走路,要怎樣讓讀者單單從你描寫他走路的動作而感受到主人翁的情緒?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很露骨的去描寫心理,同時也可以放膽的描寫動作了,讓故事成為單純的故事又不失去其深層的含義。我極度喜歡十九世紀前後的西方小說,金庸自己也承認他在許多地方模仿了大仲馬,甚至有人認為他根本就是抄襲了。我想身為一個好作家不只是要有天份,多看看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學習他們的技巧是有極大必要的。甚至我認為,現在滿網路的垃圾文學以及愛讀垃圾文學的讀者到底是誰製造了誰?這是否是出於閱讀教育的疏忽?寫的跟讀的人品味都不高。
  起碼,我求學時學校給我的教育就是這樣搪塞了事……他們只給我讀了幾篇散文,並且要求我背了作者生平,這就是我全部的水準了。

謬西 2001.10.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謬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